關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

文章連結:https://cobolsu.blogspot.com/2014/01/blog-post.html

文章作者:蘇冠賓教授

公共電視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電視劇,從「精神病患無差別殺人」事件,延伸出引人深思「精神疾病污名化」的深刻故事。無差別殺人令人髮指,一般民眾很難理解:「受害者和加害者兩造都是悲劇」。去除污名化最困難的是情感層面的衝突,以戲劇呈現則是最好的方式。

精神疾病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,但是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僅佔少數。在面對身心疾病眾多錯誤迷思中,最嚴重的莫過於對精神病的「污名化及標籤化(stigmatization)」,造成患者活在被「另眼相看、社會排擠」的世界中,導致病患不得不否認自己的疾病、延誤就醫、造成嚴重失能、甚至危及生命。

世界頂尖期刊Nature稍早刊登了一篇「Feeling overwhelmed by academia? You are not alone」的文章,強調大學逐漸重視研究生壓力、憂鬱和焦慮疾患,以及科學家勇於面對並分享自身治療精神障礙心路歷程。去除精神疾病的恥辱感和污名化,科學家從自己做起!Nature在所有議題的探討都是先驅者,難怪會成為世界最好的科學期刊!

不公平的對待會對弱勢族群造成極大的傷害

精神科醫師花很多的心力,協助患者面對社會偏見,這些偏見造成病患在求職、社交、教育、甚至是在就醫時遭受歧視和排斥;甚至被保險公司拒保或被企業排擠而被迫離職!事實上,污名化起源自對精神疾病的恐懼和無知,加上媒體戲劇性地「妖魔化」精神病患…。這些被現代科學視為繆誤觀念的潛在歧視,仍不斷對病患的造成烙印和傷害。

當社會上充斥著源於「偏見和恐懼」的排斥,就會把侵犯病患人權視為理所當然。要改變社會大眾的偏見,教育是最基本的做法。台灣社會非常需要全國性的「去污名化」運動!精神醫學除了診斷和治療精神病患之外,更應致力於社會運動,推展精神健康智識給社會大眾。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推廣,才能改變神權、君權時代所遺流下來的錯誤認知。

波蘭「面對憂鬱症」的全國社會運動

至2010年起波蘭精神醫學會就開始推動「面對憂鬱症」的全國社會運動!在這個主題叫做「Nie oceniam, akceptuje(我不批評,我接納)」的行動中,波蘭眾多知名的演員、音樂家、歌手、外交官、作家…,都出來公開自己的憂鬱症病情和治療經過。憂鬱症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患者願意接受治療,因此名人勇敢自我揭露、公開呼籲「去除污名化」,可以比醫師拯救更多的生命!

名人勇敢公開地站出來呼籲,意義重大

在先進文明的地方,心靈生病不是不光采的事。協助精神病人去除污名化,台灣媒體和名人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Janet是一位成功的主持人,日前勇敢公開自己的病情,對千千萬萬因憂鬱症「被貼上標籤」的罹病患者,應該是難能可貴的激勵和鼓舞。Mariah Carey也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的消息,她提到被診斷的當下,她對自己產生強烈的否認、害怕失去一切、並且感到無比的孤立和無助,「疾病本身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,看待自己的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」。

「萬世巨星」電影老片重拍,加入精神疾病的新素材,更一舉拿下奧斯卡「原創歌曲獎」,Lady Gaga在受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、長期憂鬱症的心理折磨,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。電視電影戲劇願意製作優質的作品、報章媒體願意中立理性報導、社會名人或公眾人物能勇敢地站出來,對於去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有莫大的幫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