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現在台灣的孩子,心靈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「海嘯」!
這份2025年4月的《少年報導者》專刊,跟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合作的調查發現,兒少身心科門診的狀況很不樂觀。尤其是國中生,求診人數增加最快。雖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和自閉症還是大宗,但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比例正快速上升。有高達56%的醫師說,憂鬱症是他們門診中「增加最多」的診斷類型,甚至有26%的醫師認為是「增加最多」的第一名。而且,憂鬱症占比會隨著年齡增加,到了高中,在身心症個案中超過一半都是憂鬱症。

2025年4月的《少年報導者》危險心靈海嘯──憂鬱、厭世、自傷,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
關於兒少憂鬱症…
兒少憂鬱症有個讓人擔憂的現象:它跟自傷、自殺行為有高度相關。醫師們觀察到,國小憂鬱症患者「偶爾」會出現自傷行為,但到了國中就「經常出現」,高中階段更高達90%的醫師表示「經常」或「總是」出現自傷行為。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開始多起來。而且,兒少憂鬱症的表現方式跟大人不太一樣,診斷更複雜。國中小學的孩子可能表現出易怒煩躁、頭痛、腹痛等身體不適,或是拒學、懼學。青少年則可能以「憤怒」來呈現憂鬱,這常被誤認為只是叛逆。
網路世界對孩子的影響
網路世界的影響也很大。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大規模調查指出,性私密影像外流、網路霸凌、網路遊戲成癮都跟青少年自傷風險升高有關。其中性私密影像外流的自傷風險最高,是一般孩子的5倍多!而且這些危險因素不是單獨存在,常常是交織在一起,形成多重壓力,讓孩子們深陷困境。
當代青少年普遍以手機和社群媒體為中心的生活型態,正悄然引發一場「數位疫情」,嚴重威脅其心理健康。社群平台利用AI演算法精準抓住用戶眼球,傾向放大負面情緒,長期下來對年輕人的身心靈造成不良影響,例如網路霸凌導致憂鬱、焦慮甚至自殺念頭,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也損害睡眠和身體健康,成癮問題更親子衝突的重要原因。校園輔導資源嚴重不足,醫療體系亦負荷超載。雖然孩子求助意願提高,學校也有創新作為,但仍需家庭、學校、社區、醫療整合資源,並推廣心理急救與情緒照顧。
Z世代數位疫情的傳播途徑
這場「數位疫情」的傳播主要有三個途徑:首先是AI演算法透過觸發情緒、創建同溫層、放大負面資訊和行為制約等機制,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;其次是惡意使用者在網路匿名環境下進行網路霸凌、散播有害思想甚至詐騙;最後,本身有潛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用戶也可能在網路無意間散播負面情緒,加劇網路負面氛圍,尤其對心理脆弱的青少年可能產生不良模仿效應。

Su KP. The CORE Solution: Protecting Youth Mentle Health from the Digital Pandemic.
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, 2025; 79(6), In Press. DOI: 10.1111/pcn.13816
家庭、學校、社區到醫療體系缺一不可
面對這場心靈海嘯,學校現場成了第一線的「心靈捕手」。但現行體制的挑戰很大。校園專任輔導老師嚴重不足、校園諮商心理師也是薪水低、需要到處跑。自殺意念的通報規定很嚴格,有時流於形式。這讓老師和學校孤立無援。
這場仗需要大家一起打。從家庭、學校、社區到醫療體系,都需要更緊密的合作和更多的資源投入。就像身體不舒服要量體溫一樣,心裡不舒服也要學習「量心情溫度」,知道何時需要專業協助。接住孩子的同時,也別忘了那些承受巨大壓力的助人者,他們也需要被支持。這場危險心靈海嘯,需要我們社會共同攜手,為孩子尋找出口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cobolsu.blogspot.com/2025/04/blog-post.html
作者:蘇冠賓
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
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