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高休息法——全世界的菁英這樣讓大腦休息

文章作者:蘇冠賓教授

本文摘自悅知文化《最高休息法──經耶魯大學精神醫療研究實證》

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086730

「不論忙不忙,總是覺得累。」「再怎麼休息,睡得再多,不知為何就還是很倦怠。」「注意力無法持續,有的沒有的想很多。」這樣的人,累的不是身體,是腦袋。

大部分人都以為「休息=讓身體休息」。

睡得飽飽的、在渡假村裡悠閒地渡假、好好地泡一泡溫泉……當然,像這樣讓身體休息確實也很重要。但有些疲勞是無法因此恢復的,那就是所謂─腦的疲勞。沒錯,腦袋有腦袋的休息方法。腦部的疲勞和肉體上的疲勞具有根本性的差異,再怎麼讓身體休息,大腦的疲勞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累積。

人們正在摸索「科學化的大腦療癒法」

腦是個重量不過佔體重2%左右,但所消耗的能量卻佔了人體總消耗能量20%的「大胃王」。而且大腦所消耗的這些能量,大半都用於所謂的預設模式網絡(DMN, Default Mode – Network),也就是所謂的「大腦暗能量」。

所謂的DMN,是指由內側前額葉皮質、後扣帶皮層、楔前葉、頂葉頂下葉等所構成的腦內網絡,會在大腦未進行有意識的活動時執行基本運作。把它想像成汽車的怠速狀態,或許會比較容易理解。DMN竟佔了大腦能量消耗的60〜80%。

也就是說,即使是發呆,只要DMN持續過度運作,腦袋就會越來越累。「明明發了一天的呆,卻還是沒能消除疲勞」的人,有可能就是DMN過度運作的關係。

換言之,除非建立可抑制DMN運作的大腦結構,否則,你將永遠都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。

全世界的菁英們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

你有聽過所謂的正念(Mindfulness)嗎?眾所皆知蘋果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為冥想的實踐者,Bill Gates, Elon Musk, Jeff Bezos; Michael Jordan, Kobe Bryant; Hugh Jackman, Lady Gaga, Nicole Kidman, Oprah Winfrey…,在企業經營管理者、創業家、運動員、藝術家、表演工作者、或高壓族群之中,冥想的實踐者並不在少數。像Google、Facebook、思科、安泰…那樣超大企業也將SIY(Search Inside Yourself,搜尋內在自我)的正念課程納入員工訓練。

透過「消除腦部疲勞的休息法」──以呼吸和冥想,釋放壓力,達到正念的目的

大腦休息法 1:覺得腦袋累了的時候─正念呼吸法

容易疲勞的大腦,總是不知何謂「當下」!

注意力渙散、沒精神、焦躁不安等,都是腦部疲勞的徵兆。其根本原因就在於,意識始終朝向過去或未來,不在「此時此地」的狀態已成為長期以來的惡習。這時請進行「心靈練習」,將意識導向當下,以建立出不易疲勞的大腦。

對這些有效!

▪減低壓力

▪抑制雜念

▪提升注意力及記憶力

▪控制情緒

▪改善免疫力

1. 採取基本姿勢

◦坐在椅子上,將背部稍微挺直,離開椅背。

◦腹部放鬆,手放在大腿上,雙腿不交疊。

◦閉上眼睛。若想張開,則需望向前方2公尺左右的位置。

2. 將意識導向身體的感覺

◦感受與周遭的接觸(腳底與地板、屁股和椅子、手和大腿等)。

◦感受身體被地球重力吸引。

3. 注意呼吸

◦ 注意與呼吸有關的感覺(通過鼻孔的空氣/因空氣出入而導致胸部及腹部的起伏/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/每一次呼吸的深度/吸氣與吐氣的空氣溫度差異⋯等等)。

◦ 不必深呼吸也不用控制呼吸,感覺就像是「等著」呼吸自然到來。

◦為呼吸貼上「1」、「2」⋯「10」的標籤也很有效果。

4. 如果浮現雜念⋯

◦ 一旦發現自己浮現雜念,就將注意力放回至呼吸—呼吸是「意識的錨」。

◦產生雜念是很正常的,不必過度苛求。

◦5分鐘也好,10分鐘也行,重要的是每天持續實踐。

◦要在同一時間、同一地點進行(大腦最喜歡「習慣」了)。

大腦休息法 2:發現自己在想事情的時候─動態冥想

擺脫會讓腦袋疲勞的「自動駕駛狀態」!這是個多工的時代,每個人在做某件事的「同時」,往往也做著別的事情。在日常行為中,越是處於「自動駕駛模式」,人的腦袋就越容易浮現雜念。而這一旦成為常態,注意力、專注力便會降低。

現在,就讓我們來試看看也有被Google員工訓練「SIY」所採納的動態冥想吧。

▪專注力及注意力的改善

▪實現心流(Flow State)狀態

1. 步行冥想

◦可自由調整速度,但建議一開始最好慢慢走。

◦將注意力放在手腳的肌肉及關節的動作、與地面接觸的感覺。

◦ 例如:「右/左」或「舉高/放下」等,可替自己的動作(動態)貼上標籤。

2. 以站姿進行動態冥想

◦ 站著並將雙腳打開至與肩同寬,雙手伸直,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。

◦將意識導向手臂肌肉的動作、血液往下流的感覺,以及感受重力。

◦待手完全舉起後,再以同樣方式慢慢放下,反覆進行多次。

3. 以坐姿進行動態冥想

4. 還有其他方法

◦ 坐在椅子上,將雙肩緩緩地由後往前轉動。

◦ 仔細注意肌肉及關節等的動作、感覺。

◦ 轉完一圈後,將肩膀朝逆向轉回去,並以同樣方式集中注意力。

◦ 將意識導向至日常生活中的行動(穿衣服/刷牙等)。

◦ 在開車時,注意屁股接觸到座椅的感覺、手握著方向盤的感覺、轉方向盤或踩煞車時肌肉及關節的動作等(小心別發生事故)。

◦ 一邊做簡單的國民健康操,一邊注意身體的動作及感覺。

◦ 事先決定好動態冥想的實行時機,就比較容易養成習慣。例如:「從走出玄關開始」、「從走出車站驗票口開始」等。

◦將注意力放在每天的三餐飲食上(餐食冥想)。

大腦休息法3:想跳脫思考的重複迴圈─消除心猿意馬的方法

讓反覆出現在腦袋裡的「心猿」安靜下來。當腦中有各種雜念交纏翻攪,處於「心猿意馬」的狀態時,腦部的能量就會被大量浪費,導致疲勞不斷累積,睡眠品質低下。這時,第一件事就是要改變你對雜念的「認知」。只要替反覆出現的想法取「名字」,就不容易陷入迴圈。

對這些有效!

▪抑制思考的重複迴圈

▪提升專注力避免自我嫌惡

▪改善睡眠品質

▪深度睡眠

1.捨棄

◦為想法貼上標籤,意識到「已想過很多次」的事實。

◦想像「我受夠了!」而將想法趕出腦袋的感覺。

2.想想例外

◦之所以會出現同樣的想法,是不是因為設定了同樣的前提?

◦試著思考不符合該想法的例子。

3. 以智者的角度思考

◦ 你所尊敬的人或歷史上的偉人會怎麼想?

◦ 你是否將「雜念本身」和「有雜念的自己」畫上了等號?

4.不以好壞來判斷

◦你是否用了不屬於「當下」的其他標準來評斷事物?

◦要注意「不做道德評斷(non-judgmental)」。

5.探索原因

◦該想法不斷浮現的原因為何?

◦從自己的「深層需求(deep needs)」開始重新思考。

◦「雜念=電車」而「自己=月台」,像這種認知行為療法式的方法相當有效。

◦思考的重複迴圈也會妨礙睡眠(大腦的淨化)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